泡沫混凝土几乎和新中国同时诞生和成长。1950 年,前苏联专家就开始向中国推广泡沫混凝土技术。1952 年,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成立了以黄兰谷为首的泡沫混凝土试验中心,开始了中国泡沫混凝土的正式试制。当时,由于我国的工业蒸汽管道的热绝材料是从前苏联进口的苏维利特碳酸镁板,每盹含运输费约为当时的 1400元 (相当于现在的几万元),而我国正大规模建设的工业管道,保温材料需求极大,例如一台发电机组就需要 260吨,造价极高。当时研发泡沫混凝土的第一个目的,就是用于工业管道及储槽的绝热材料。当年,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设计处,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等进行了生产,并将其成功应用在工业管道保温上。
1954 年,在中国科学院土木所与其他单位合作下,由前苏联专家指导,在哈尔滨生产出蒸压泡沫混凝土,用于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屋面。这是我国首次将泡沫混凝土用于建筑保温。
1955年-1957年,原水利电力部电力建设科学技术研究所试制成功使用温度可达250~5lO℃的泡沫混凝土管壳,应用于拳拳电厂、大连电厂的高温管道保温上。
1956 年,原纺织工业部基本建设设计院也开展了粉煤灰泡沫混凝土的试验研究,其目的是针对当时泡沫混凝土以水泥为主,成本较高的情况,以粉煤灰取取水泥,来降低成本。在原北京市建材局,中纺部第二工程公司、水利科学研究院等配合下,他们一年多的试验取得了成功,将泡沫混凝土成本降低了40%,并在工程中作了应用。
1952-1959年的8年间,是我国泡沫混凝土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但可惜的是,由于随后的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专家撤走,再加上紧接其后的文化大革命,致使我国泡沫混凝土从1960年-1980年,整整20年之久,很少有人问津。假若按50年代的速度发屐,我国早已成为泡沫混凝土生产的强国。这实在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