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是发泡的核心。起泡能力、发泡倍数、泡沫稳定性决定了发泡剂的优劣。
发泡剂的发展到今年,已经历四个更新换代过程。
第一代发泡剂为松香皂和松香热聚物。又名引气剂,是20世纪30年代先由美国研制成功。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仿制生产,初作混凝土外加剂(或砂浆王)应用于大坝工程等。成本是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价格低,与水泥共容性好,缺点是发泡倍数略差,泡沫稳定性一般,使用时要加热溶解比较麻烦。
第二代发泡剂为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类物质。例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乙二醇等。优点是起泡能力强、泡沫丰富,但消泡也快,稳定性极差。
第三代发泡剂为蛋白型发泡剂。也是目前较高档发泡剂,性能较好,发展前景广阔。优点是泡沫特别稳定,可以长时间不消泡,发泡能力虽比合成类活性剂稍差,但可以达到要求。其原料分为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植物蛋白例茶皂素,动物蛋白例动物的骨胶、废毛等,动物蛋白资源相对较少。
第三代发泡剂为复合发泡剂。在第三代发泡剂基础上加入一些增泡稳泡剂,克服单一发泡剂的一些缺点,组合成复合改性发泡剂。
